原创: 肖相如 肖相如频道 今天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老中医》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一定是想帮帮中医吧!
应该是想让那些反对中医,谋划着取缔中医的人改变主意,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医,支持中医。
中医本身治病的方法与现代人的知识体系不兼容,即,中医用来认识人体和疾病的方法与现代人们学的西方科学体系完全不同。
而西方现代的科学体系解决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推动人类进步,提高生产力,改善人类生存状况和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贡献突出,并且,西方科技发达的国家普遍都比较强盛。
原本“见贤思齐焉”、“师夷长技”是件好事,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造福大中华的百姓也是必须的。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人就认定西方的科学体系是正确的,与之不同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在涉及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时候,人们就会很本能地去反对与西方科学体系不同的体系。
这下就坏了!
医学,关系到健康和生命,当然是重中之重的大事,而中医却与西医和西方科学完全不同,被反对、被取缔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让大家明白,中医究竟是怎么治病的,是怎么用不同于西医的方法来治病的,并且,让大家清楚,不是只有西医才能治病,中医是能治病的,甚至有些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也能治好。
这样一来,可能人们就不会反对中医了;这样一来,才会有益于中医,有益于人类。
就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而言,治病,当然要先弄清楚人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才能进行治疗,否则就没法进行治疗。
去医院看病,首先是各种检查,比如,胃病要做胃镜、肠病要做肠镜、肺结核要拍胸片、肾结石要做B超、脑肿瘤要做CT、磁共振等等。
身体的每个地方都有相应的检查方法,检查清楚了才能开始治疗。
大家很理解、很习惯这种看病的程序。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只是西医的看病方法。中医的看病方法和西医很不一样,中医看病,并不研究人体的结构。
大家一定是被惊着了,都不研究人体的结构,都不知道身体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出了什么毛病,这咋治病嘞?
那么,今天,借着《老中医》的东风,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是怎么看病的,又为什么会是这样治病救人。
0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晚也不会晚于汉代。
在中医起源的时候,因为没有技术手段进行微观的研究,比如,没有显微镜就不可能看到细胞等人体的微观结构,也不可能看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并且,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出现一个搞这方面发明创造的人,于是乎,中医也就不可能朝着微观的方向发展。
另外,就是中国古代有很多清规戒律。
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就把身体的人为损伤提高到了孝的高度,身体损伤了就是不孝了。所谓“百善孝为先”,不孝了,那就是坏人了,这可是极其严重的问题。
反过来说,人为地去损伤人的身体,也可以成为惩罚坏人的一种方法。
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割发”的这个典故就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叫做“髡(kun四声,音昆)刑”。
别看只是“割发”,头发本是人身的一部分,意义重大,髡刑是对受刑者的一种羞辱,也就成了曹操自罚以严明军纪的措施。
再比如,宫廷剧中为什么会有悬丝诊脉的情节?
大家可能会以为这是中医厉害的地方,实则是中医被逼无奈的招数,因为男医生不能摸女人的脉,特别皇帝家的女人,这是礼。
《孟子·离娄上》记载“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那时候的礼,比现在的法律还厉害,再后来,类似的“礼”开始有点变味儿了,甚至超出了人的生命,看那程朱理学的掌门人程颐,他就认为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女人的身体,别的男人是碰不得的,尤其是地位尊贵的女人,管你是什么原因,总之就是碰!不!得!
大家瞧瞧,在这样社会环境下,医生治病,绝不能用损伤身体的方法,比如现在的外科手术之类;医学研究,也不能用损伤身体的方法,比如人体解剖之类的。
显然,中医学也不可能朝着人体解剖等实体研究的方向发展。
02
又没有技术手段,又有那么多该死的金科玉律,这人该病还是会病的,有了病总得想办法治疗吧!怎么治?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没有技术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如现在所说的病原微生物;不能对人体进行解剖,就不可能弄清楚人体结构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罢了!罢了!
被逼无奈的古人这时就得头脑风暴了:
这些弄不了的,不让弄的,我就不弄,那我弄什么呢?
无论是什么东西侵入了人体,也无论身体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只要人得了病,身体就会感觉到一些不舒服,就会表现出来,这个叫“有诸内必形诸外”。
比如,头痛、呕吐、咳嗽、便秘、腹泻、失眠、阳痿等等,这些表现是可以被感知和观察到的。
那么,就研究人体得病以后身体状态发生的变化吧!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证”,中医研究的,其实就是“证”的规律。
比如头痛,有部位的不同,有的是前额痛,有的是后项痛,有的两侧痛,有的头顶痛等;有时间的不同,有的是上午痛或者上午痛的厉害,有的是下午痛或者下午痛的厉害,有的是一直痛,有的是没个准点的痛等等;
有性质的不同,有的是胀痛,有的刺痛、有闷痛等;有伴随表现的不同,有的是伴有怕冷,有的是伴有发热;
发生的人群也有不同,有小孩,有老人,有青年,有强壮的人,有虚弱的人,有怀孕的妇女、有产后的妇女,有经期的妇女等等;地域也有不同,如寒冷的地区,炎热的地区等等;季节也有不同等等。
然后,把这些表现用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的、已经形成共识的寒热虚实来分类,根据寒热虚实的类型来寻找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或针、或灸、或用与证的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的药物来治疗等等。
为了充实中医的内涵,再引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认识人体的基本概念,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药物学的概念,阴阳、五行等解释方法……
经过历史长河的涤荡和逐步的演变发展,这样的一种治病的方法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医的模样。
03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怎么发展,怎么变化,中医始终都是以人体的状态变化为核心的,即“证”,旨在研究“证”的规律和对“证”进行治疗的规律。
这,是宏观规律,人体不借助其他工具就能感知到的规律,与西医所研究的微观规律完全不同。
不要以为这些宏观规律没有运用新的仪器设备,没有引入最新的科学理论,而且表述上似乎有点土里土气的,什么寒热虚实呀、什么温清补泻呀,要知道,这些规律是经受住了千年的时间考验的,弥足珍贵。
比如,凡是痞、呕、利并见的,半夏泻心汤主之,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这一点不比用抗菌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胃溃疡差,也不比用抗痨药治疗结核病差。
无论是西医的微观规律,还是中医的宏观规律,只要有疗效,并能经受得住实践和时间的考验,都是宝贵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医学的目的就是疗效+规律,中医、西医以及其他的医学都以此为终极目标。
没有疗效,医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存在的可能。
有时候偶尔有疗效,但是没有可重复性,那就是没有找到规律,这还算不得是医学,比如,大部分的医生都有这种经历,一些难治性疾病偶然一两例被自己治好了,可是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其他的病人却治不好,这就是有疗效,而没有规律。
医学必须有疗效,还要有规律。中医和西医都对一部分疾病做到了有疗效,有规律,所以才能一直并存至今。
中医和西医研究的都是人体和疾病,可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这就是由于各自研究的规律不同,简而言之,中医研究的是宏观规律,西医研究的是微观规律。
有的病适合用西医的微观方法来研究和治疗,有的病适合用中医的宏观方法来研究和治疗。微观规律和宏观规律可以互补,不能互相替代,所以,微观规律和宏观规律必须并存。
好了,我这个老中医已经把中医的前世今生大致讲了一遍了,要是还有啥不明白的,伙伴们还是搬上小马扎去看看《老中医》吧!
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对中医黑转路,路转粉,最后祝大家追剧愉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