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對中醫而言首先得分清虛或實
虛有氣虛 血虛 腎虛等等
實證較為常見的是脾胃濕熱
引起的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這樣的病機說明 放在現代應該有許多醫師就不滿意了
實在跟不上時代
但西醫的所有檢查都顯示沒病時
你還要跟著西醫的後面討生活嗎?
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中醫之所以能力起沉痾
靠得是傳統特有的中醫思維
跟檢查報告實在沒半毛錢關係
在病人講述眩暈時
應該先問一問 口不口乾 大便是拉稀還是正常
總之先分虛實 然後參照舌診 便可瞭解用方藥的方向
事後來看這一帖起效的佈局
用參 朮 耆 草補中焦之虛
用草果 茵陳斡旋中焦 配合黃芩以去濕熱
檳榔引濁陰下行 苡仁補脾胃去濕
升麻 柴胡 合參朮耆草有補中益氣湯之意
法半夏 陳皮去痰濁
內金 川七 師自張錫純用以處理虛人容易生瘀
全方十五味藥 每味藥都有其意
理法方藥 一理貫之
學醫走過抄方的階段 就是要抽出背後的邏輯
這就是中醫的精妙之處
也是一招見效的原理
